擦亮生态底色,守护绿色家园!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助推环境保护工作侧记

文章附图

由新型塑胶渔排组成的 “ 海上牧场“。


金秋时节,清风送爽。从三都澳到白云山麓,天蓝水碧,青山葱郁;从热闹城区到广袤乡村,绿浪滚滚、风光如画……翻开宁德版图,绿色画卷在闽东大地徐徐展开。


宁德的好生态、好环境,是自然的厚爱,更是人的自爱。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下,在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和宁德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鼎力帮助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协助和配合政府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为宁德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保护等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一、成立绿色发展护卫队


绿,是闽东的底色,也是闽东人民一直悉心守护的颜色。


为了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闽东生态环境工作,经过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


2016年2月1日,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宣告成立!


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是公募性基金会,属于慈善社会组织。基金会通过政府牵头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发动社会力量的方式,设立环三都澳区域生态保护扶持基金,主要用于引导、支持、帮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其他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工作。基金会旨在扩大宁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和民间力量,提高社会、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协助和配合政府及部门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并与相关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沟通联系,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热心环保事业的社会进步人士、退休干部等参与基金会的业务工作。

微信图片_20201016150543.jpg

三都澳海域 “ 环保型抗风浪全塑胶渔排养殖网箱” 示范基地 。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靠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无疑成为了关键。为此,从建立伊始,基金会便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合理调配人员,建章立制为重点,设置了秘书处、综合宣传部、项目投资部、资金募集部、志愿者活动部5个部门,配齐了各部门的专职(兼职)负责人;


根据理事、监事的工作职能和个人特长,对每位理事进行了适当分工;


印发了《基金会办事机构设置、工作职责、人员分工》《基金会财务管理规定》《基金会项目管理规定》《基金会理事履行职责管理办法》《基金会志愿者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


一项项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完善了基金会的运行框架,为基金会的发展打牢了根基。


二、打响绿水青山“守护战”


宁德市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既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实现后发赶超的优势所在。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就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了山更绿、海更蓝、水更清,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的环保人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三都澳的波涛中、白云山的云深处、日屿岛的海滩上、霍童溪的“绿带”边,都有这些环保人的身影。


鸟类天堂——日屿岛,群鸟盘旋,列队纷飞。这座远离人群的“鸟岛”是福建省唯一以保护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黄嘴白鹭便生活在这里。


但在2008年,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该岛黄嘴白鹭数量锐减。


微信图片_20201016150546.jpg

基金会与福鼎市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协会实施《 自然生态保护计划 》, 重点开展日屿岛鸟类种群调查、 附近村落宣传等。


2017年,福建省环三都澳绿色发展基金会资助福鼎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协会实施的《日屿岛自然生态保护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开展日屿岛鸟类(特别是黄嘴白鹭)种群和数量的调查;在日屿岛附近村落开展宣传活动;以保护日屿岛珍稀鸟类——黄嘴白鹭为契机,在福鼎全市掀起一轮生态保护专题巡回讲座和生态环保知识巡回展览活动;大力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和宣传工作;举办民间生态环保论坛;适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湿地……这些及时且有效的举措,让“鸟岛”再次成为了海鸟聚居的乐园。


这只是福建省环三都澳绿色发展基金会积极开展环保公益项目的一个缩影。


专题审议通过的资助三都澳环保型塑胶渔排养殖网箱产品项目,在三都澳鸡公山海域建成100口全塑胶渔排养殖网箱示范基地,对我市网箱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开展“福安市白云山区域野生猕猴保护”项目,以白云山区域野生猕猴保护为抓手,开展野生猕猴调研,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在此推动下,该区域野生猕猴已达到200多只;

微信图片_20201016150549.jpg

基金会在霍童溪水域增殖放流中华绒毛蟹9.8 万只 。


实施霍童溪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修复,先后投放了中华绒毛蟹苗9.8万只,草鱼、鳙鱼苗11.6万尾,显著改善了该流域水生物的结构;


资助鹤塘镇余小山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使矿山变身公园,有效加快了我市矿山生态治理工作进程……


上山、下海、攀岩、登岛,进企业、跑机关,在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环保人们的努力下,一个个环保公益项目从无到有,进一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效促进了宁德生态环境的优质美丽。据统计,自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共资助重要环保公益项目18个,项目总投入达365万元。


三、引领生态文明新风尚


走进上金贝的环保宣传科普园,内容丰富的宣传展板很是引人注目。展板上不仅有党中央生态环境的大政方针、我市环保工作成效、污染防治基本措施和我市重点企业环保设施等内容,还有我市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优美的展示,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效融合。

微信图片_20201016150551.jpg

上金贝环保宣传科普园,是基金会资助建设的项目, 是环保知识的科普园地, 填补了我市没有长期固定环保宣传科普基地的空白 。


据了解,上金贝的环保宣传科普园是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资助建设的项目,也是我市首家环保宣传科普园。该园的建立有效填补了我市没有长期固定环保宣传科普基地的空白。


引导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是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全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该基金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用单车轮子丈量闽东,用骑行方式宣传环保,这是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志愿者们在环保宣传模式上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



微信图片_20201016150554.jpg

基金会与东侨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开展 “ 6·5世界环境日 ”暨 “ 生态东侨, 环保同行 ”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


2019年5月11日,由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与福建省自行车运动协会联合组织的环宁德骑行宣传环保活动举行。该活动以“魅力单车,绿色发展,低碳环保”主题,通过开展自行车环骑宁德市九县(市、区),倡导“绿色闽东、低碳出行”,引导市民热爱宁德,关注生态,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骑行活动历时9天,跨越福建、浙江两省,骑行总路程达800公里,累计爬升10666米,超过喜马拉雅山的高度。

微信图片_20201016150557.jpg

基金会与宁德市渔业协会共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 并定期开展海漂垃圾清理工作 。


着眼于环境宣传的全民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相继建立了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绿色发展基金会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绿色发展》简报;并与市海洋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等环保公益组织联合举办了“守护蓝色海湾”“大黄鱼增殖放流”“爱鸟周”“保护母亲河”等项目活动。此外,基金会组织开展了“保护海岛从环保做起”“爱护水源关注环保”“骑行东湖保护湿地”“乐骑行 环宁德”等系列骑行宣传活动。为使绿色环保理念进一步深入海岛、山区、农村,基金会还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宁德市陶行知研究会共同主办主题为“探秘绿色家园、感受生态文明”圆梦蒲公英研学夏令营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基金会的努力下,如今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闽东群众的心中,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闽东日报 茹捷)